阅读历史 |

第64节(2 / 2)

加入书签

子停到了土路边上,前面的路是羊肠小道,不通车,只能靠步行,昨天他们跟阿加大哥打听过,步行大约要三四个小时。

他们今天一定能到巴泽乡了。

蒋逊把有用的东西都塞进了背包里,背包一下子重了很多,她也没让贺川背,自己背上了。贺川看了眼她的包,没有吱声,放慢脚步跟在她边上,走了一个多小时,蒋逊累了,说:“休息会儿。”

贺川指了下树下的石头,蒋逊往那儿一坐,喝了两口水,休息了五分钟就起来了,贺川顺手把她的背包甩到了肩上,大步往前:“走。”

蒋逊顿了会儿,慢慢跟了上去。

不多时,前面出现了一个马帮,大约十六七个马脚子,每人牵着头骡子,骡子背上架着两个竹篓,竹篓里装满了沙石。

两边人同路,走了十几分钟,一个四十多岁的马脚子问:“你们去巴泽乡啊?”

贺川和蒋逊对视一眼,看向对方,没有回答。

马脚子说:“这条路是去巴泽乡的啊,你们去巴泽乡?今天?”

贺川问:“怎么?”

马脚子说:“去不了啊,我们也是去巴泽乡的,那边的吊桥断了,过不去,要明天上午才能接上。”

☆、

巴泽乡位于大山深处,吊桥是必经的路段之一,没有吊桥,只能多翻几座山头绕路,费时太多,还不如在这里等上一晚。

贺川和蒋逊对路况不熟,两人全靠之前打听的走,绕路显然不现实,可今天到不了巴泽乡,他们只能走回头路,天色快黑了,返回去显然也不现实。

贺川问:“你们知道吊桥断了,现在还去巴泽乡?”

马脚子说:“我们刚才到了那里才发现吊桥断了,本来都回去了,想想又要浪费一天,大家商量了一下,还是去那里等一晚吧。”

“前面有住的地方?”

“有啊,有一个牛棚,平常我们晚上赶路会在那里住一晚。”马脚子打量着贺川和蒋逊,问,“你们去巴泽乡干什么?”

巴泽乡穷乡僻壤,说去旅游明显骗人,也没有隐瞒的必要,贺川说:“我们去找个人。”

“哦。”马脚子说,“可是今天过不去,你们白来了。”

已经走了一个多小时,开车回去找住的地方,起码要花上六七个小时,明天再赶过来,还要走一遍崎岖的山路,蒋逊算了算时间,问贺川:“你怎么看?”

十几匹骡子在慢悠悠地踏步,马脚子们已经往前面去了,步子慢,偶尔回头看他们一眼,小声讨论两句。

同他们说话的马脚子也往前面赶路了,贺川收回视线,问蒋逊:“再露宿一晚受不受得了?”

蒋逊说:“我有什么受不了的。”

贺川打量她:“确定?”

“快天黑了,走回头路说不定还要睡在露天,行了——”蒋逊朝那队马帮抬了抬下巴,“快跟上他们,不是说有牛棚吗?”

贺川看了她一会儿,才往前面走去,马脚子听见动静回头,诧异道:“你们还要去啊?”

贺川笑着:“跟你们一样,不想浪费时间,还是等上一晚吧。”

“你们有地方睡?”马脚子想了下,“要不然可以跟我们一起去牛棚。”

贺川问:“方便吗?”

马脚子说:“没什么不方便的,牛棚大的很,就是怕你们城里人不习惯。”

贺川说:“牛棚比睡草地上好,明天还可以跟着你们上路,不怕找不着地方。”

马脚子笑道:“没问题啊!”

两人加入了马帮队伍,跟着这个叫次松的马脚子走在队伍最后。次松是藏族人,家就住在木喀县西部的一个乡里,今年三十五岁,已经做了六年马脚子,生活艰辛,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很多。

贺川跟他闲聊:“你们干这行能赚多少?”

次松说:“去年赚了两万,我们不光在这里,还会去其他地方,很多地方的山路都只能靠骡子上去。”

蒋逊看了眼骡子背上的竹篓,问:“这些砂石是用来干什么的?”

次松说:“哦,巴泽乡要修电塔,我们要抬材料上去。”

这些马脚子基本都是藏族人,大半人不会说汉语,有几个会说,但是发音不太标准,贺川和蒋逊听得糊里糊涂,次松从前在外面打过几年工,汉语说得很不错,他时不时给他们充当翻译,一会儿工夫,前面就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土房,房顶是用木板拼成的,拼得不严,露出很大的缝隙。

这就是他们所说的牛棚了。

贺川问:“还有多久到巴泽乡?”

次松说:“不远了,还有两个多小时吧。”

天黑的早,整片山已经处于半明半暗中,一行人进了牛棚,骡子都拴在了外头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