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背景色:字体:[很小标准很大]

第120节(1 / 3)

加入书签

他们在半开放的这个主考棚子里坐着,有吃有喝还有闲情逸致,吟诗作对。

外面的考场里,众人秀才很少提笔写字,都在磨墨,同时也在构思,可是这样的环境,有几个能两耳不听窗外事,安心的做学问?

温润看了一眼许攸,许攸倒是沉得住气,还在磨墨,并且铺开了纸张,拿了镇纸放上面。

这些人的镇纸,是统一样式,都是由老竹子打造而成,上面浮雕了竹叶图。

其他人已经挥毫泼墨,更有人端起了茶杯。

果然是爱竹之人,吴山长这里也都是一些竹制品做的家具。

喝茶用的茶杯,也都是竹杯,泡的是竹叶茶。

其他人都在努力,唯有温润在喝茶,还在吃点心,他早上虽然吃了饭,可有点匆忙,还需要多喝水,这里的水很不错,是特意拉来的山泉水。

煮茶很讲究的,温润细细的品味。

不一会儿,这些人就有了写好的诗,还有一些人写了词。

竹枝词。

这是一个词牌名,又名“巴渝辞”“竹枝词”“竹枝子”。以皇甫松词《竹枝·芙蓉并蒂》为正体,单调十四字,两句两平韵。

另有单调十四字,两句两仄韵和单调二十八字,四句三平韵的两种变体。

代表作品有刘禹锡《竹枝词九首》。

每一首都是经典名作!

不过这种词牌名,乃是唐朝开始,但是却在宋朝最为兴盛,明朝的时候就形成了这种韵律诗词。

温润知道这个,是因为他曾经研究过词牌名。

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,亦即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,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,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。

也就是说,这写了词,是可以唱出来的,要不后世怎么会有“歌词”一说呢?

只是后世的时候,词牌数目,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(包括少数金、元词调),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。

从北宋开始,词人在词牌之外,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。

但是经过了战乱和历史的原因,很多文献都损失了,或者失传了。

至于各词牌的出处,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,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,后人也只能从一些著作里,窥见一点词牌名的优美。

温润看到这些人的诗词,说实话,以他一个后世人的眼光来看,也不怎么出彩。

有的甚至是匠气十足,一点都不雅致。

不由得摇了摇头,这个时空没有清朝,否则的话,他倒是挺喜欢郑燮郑克柔的那首《竹石》。

哦,说郑燮可能没人知道,他还有个名字叫郑板桥。

正端着茶杯,思想放空呢,就被人给点名了。

“温举人,你一直没出声,可是有什么想法?”也不知道张炳大人什么毛病,对温润好像特别关注。

“回学台大人的话,学生只是偶然想起您现在居住的地方,偶尔有了一点灵感。”温润赶紧回神,笑容不变的道:“不知道能否入得了您的耳。”

“哦?”提起后山竹林里的竹林小筑,张炳大人十分开心,笑容都大了很多:“你且吟来听听。”

“满目青翠里,疑是春归迟。”温润想了想,就脱口而出:“不知秋日过,风吹霜叶飞。”

整首诗,只有二十个字,相当的简练,还整洁。

但满篇没有一个竹子,可人人都知道,他说的是竹林小筑!

“这首诗……好,巧思,名字呢?”张炳大人笑容满面。

“竹林小筑。”温润笑着回答:“就叫竹林小筑。”

“好,这首诗可否赠与本大人?”张炳大人貌似很喜欢这首诗,竟然开口讨要了。

“当然,这首诗就是送给大人您的,希望您能喜欢。”温润更乐了,这是好事儿啊。

“好,好!今日能得此佳作,不枉本大人来这里一趟。”张炳大人开心得很,摸着胡子的手都有那么几分快乐了。

其他人无不羡慕嫉妒的看着温润,这个永宁县的唯一一个自由的举人,也没看出来他多厉害,不过这个人就是年轻。

而跟来的其他举人,最年轻的也差不多三十了,上了年纪的根本就没来,但是这里最大年纪的都四十了,年纪跟张炳大人差不多。

很少有不到二十就考中举人的,可温润就是那么年轻,考中了举人之后,虽然境遇堪怜,却不能抹杀他是个正儿八经的举人的原因。

学政大人对其他人的诗作,也品评了一番,但是没有一首是被学政大人开口讨要的,倒是有那么几首,被批评了匠气太重,不堪入目。

那是两个年轻举子写的,这两个人比温润大七八岁,就是嘴脸最为嫉妒的那俩,他们的表情管理不太到位,被人看的清清楚楚,也包括学台大人。

一直到中午,考试结束,这帮人才不再嗡嗡嗡,两位先生收了所有人的考卷,然后亲自送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