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他那时在酒醉之间随手玩弄、羞辱的鱼目,却是他纪则明捧在手心里的珍珠。(1 / 3)

加入书签

冯楷文因为要给他祖母过寿,连夜从外地赶了回来。在前往生日会场之前,他跑了一趟茶馆,给纪则明送东西。

“你要这高尔夫球杆干什么?”

好友很是好奇,昨天接到他的电话,特地腾出时间,临急临忙托人采买回来。这不仅是个稀罕品牌,还带有细节定制,就是不知道纪则明怎么要得这么急,又是要来给谁。

“拉拢到贵客了?”

“不是。”

“好吧。”冯楷文没时间打破砂锅问到底了,“晚上记得来吃饭,别空手来啊。”

他不提醒纪则明也没忘,给老人家的祝寿礼物早早就备好了。

“但是也不准比我丰厚。”

免得祖母又拿纪则明说事,来数落冯楷文。

纪则明赶他走。

等送了人出门,他自己也没有返回室内,而是拎着车钥匙出去了。

今天是个黄道吉日,日历上说宜设宴、宜出行、宜交友。

在僵持了数月以后,以某件家事为契机,纪家夫妇彼此退让,终于从相互给出的扶梯上下来了。

即便两个人内里已经碎成一地玻璃渣子,表面却仍是锦瑟和鸣的模样。一同出席、走动了许多人脉,为的就是冲刷掉一些不好的猜测和流言。

和现在的小年轻把婚姻当儿戏不同,他们人到中年,已经折腾不起。年纪渐长,炫耀的物件从家庭变成孩子,又从孩子变成家庭。所有的体面都互相牵扯,无法撇个干净。

纪父如果能够做出相对的退让,纪母就可以既往不咎。

尽管这关系已经畸形到近似病态,可长年累月的纠缠不休,又如何斩断、理清呢。

在今日到弟弟家做客,看见仍旧花容月貌的弟媳以后,纪母长久以来的郁结终于有了些舒心之迹。

原因无它,只因这女人大度至此,能够容忍小三和自己呆在同一个屋檐下。

喝茶闲聊时,对方也不拐弯抹角:“如今女儿大了,出国读书需要花费许多钱,云济为了官场上的名声断然不会选择和我离婚,也愿意出钱抚养孩子,而我身在其中数着钱过日子,时不时拿去做些保养,买点讨我欢心的东西,不比和私生子、和数不清的狐狸精斗气来得值得吗?”

“只是近来找的这个年轻了些,也浮躁了些,闹着脾气要搬进来。那便随她去吧,横竖我账户里的数字会只多不少。”

有类似的经历的人与自己谈及此事时,人就很容易陷入代入或是比较的精神纠葛里。

纪母看着屏风后面,花瓶旁边沙发上调笑的一对男女时,不仅联想到自己的丈夫,也想到了自己的处境。

纪建民总归还是会因为纪则明和云家,而留给她许多体面的。

一个惯犯,一个不愿悔改的人,能做到这个地步,她还奢求什么呢?

弟媳的处事方式才是对的。让自己过得开心、富足,才是最重要的。

纪母对她的话连应了几句是,原先过来看热闹的心情也消散了,只剩下同病相怜。

但或许是她性格里多了几分多愁善感,在这时候想起纪则明来。

他的年纪已经不再需要母亲为他遮风挡雨了,连小他七八岁的表妹都已经学会在这样的家庭里苟且偷生,他这么聪明,又执掌家族的大权,爷爷对他赞赏有加,姑姑的橄榄枝也落在他头上,甚至现在连娶妻,对方也愿意随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这样的生活,该满意了。

可纪母想起他,仍是觉得痛的。

她和他父亲,都愧对于他。

手边的茶杯边缘犹烫,纪母端起来,麻木地往口中送,被烫到舌尖才恍惚醒神,又被紧接着而来的门铃声吓得心脏乱蹦几下。

“奇怪,今天应该没有客人来啊。”

弟媳起身去开门,绕过转折的过道,一个眼神都没落在那对男女身上。

纪则明见到舅母的瞬间,舅舅不远处传来的那句“谁啊”也正好落入耳中。跟着的是他母亲慢半步的面孔,一边问他怎么来了,一边和舅母一起把他迎进来。

他心下松了半分,又因为走近后、蓦地看见那张陌生的面孔而紧绷起来。

“则明,怎么没打招呼就过来了?”

舅舅一见小辈,架子就端起来了,拍了下女人的屁股,让她去别处玩。

怎知做完这一系列动作,都还没听见侄子毕恭毕敬的回话,眉头一皱,纪则明却已经在众目睽睽之下坐下了。

母子之间或许存在什么心灵感应,在舅母还只是觉得纪则明无心、要给他冲茶的时候,纪母已经察觉到不妙,心里梗梗的,却又不知发生了什么。

她肃着脸去看那躲进主卧里,刚关好门的俏丽背影,想来想去,也只有这点不妥。

这些腌臜事,不好端到他面前的,却偏偏被他瞧见了。

当妈的自然是向着孩子。在弟弟还没开口之前,她就堵了人的话:“是你父亲告诉你我在这里的?要来找我吃饭?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